共情的魅力


场
景
一
要洗澡啦,Sure自己脱裙子。裙子肩膀处有点窄,在她的生扯硬拽之下,裙子纹丝不动,就是没办法从头上脱出来。裙摆裹住她的头,她看不见,生着气,手乱抓,越用蛮力,裙子越是下不来!最后她气得“哇哇”乱叫,歇斯底里!
遇到这种状况,怎么做?
我们家,会有这样几种处理方式和结果:
爸爸式:
发什么脾气?!脱不下来就发脾气?你就不能好好地想想办法?
Sure更加生气地撕扯着衣服,乱喊乱叫,不理爸爸!
奶奶式:
怎么了,宝贝?你脱不下来了?没关系,你可以向奶奶请求帮助呀!来,奶奶帮你脱!
Sure还带着点小情绪,咕咕唧唧,顺从地让奶奶帮她脱!
妈妈式:
妈妈平静又同情地说:Sure, 没办法把裙子脱下来,让你很恼火!
Sure生气地抱怨: 妈妈,裙子就是不听话,我怎么弄,它都不肯下来!
妈妈:让我们来看看,它为什么不肯下来?噢,原来肩膀这里太紧了!
Sure: 就是太紧了!
妈妈:我们来想想办法吧!你试试这样:双手在胸前交叉,左手抓右裙摆,右手抓左裙摆。双手一起用力!
对!向上提!对了!就是这样!头钻出来了!
Sure开心了:妈妈,原来是有办法的呀!我学会了,下次我能自己脱下来!
当列出三种处理方式的时候,很容易看出来,第三种方式最好。
好在哪呢?
其它的方式,尤其是爸爸的处理方式不可取。
为什么?
1
爸爸的处理方式,简单粗暴,就是吼!孩子自己解决不了问题,本身就很沮丧、恼火,爸爸不问情由地吼叫,只会让孩子的心情更加糟糕,状况更难收拾。
2
奶奶的处理方式,相对温和,估计很多家长也在采用这种方式。不足在于,剥夺了孩子自我反思、自主学习的机会,奶奶直接代劳了。下一次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,还是不会解决。
3
妈妈的处理方式更合理:
第一步,说出孩子的感受。
使孩子明白,妈妈理解她为什么叫喊。孩子感受到了理解,能够比较快地平复情绪。
第二步,倾听。
给孩子机会把负面情绪说出来,有助于孩子理清思路。
第三步,引导孩子找问题,找解决办法。
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,不轻易发怒,接受孩子的感受,并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,给予理解,是共情非常关键的一环噢!

场
景
二
Sure不肯吹头发!爸爸拿着吹风机等她,她一边在床上玩,一边拒绝。
爸爸很生气:不吹拉倒! 我也不想给你吹头发!
妈妈这么说:你正玩得起劲,这会儿不想吹头发!
她点头表示认可:我还想玩呢!
妈妈:可是有个问题噢!如果你不吹头发,头发湿漉漉的,你的小花枕头就不要你枕了,她会弄湿的。妈妈也就不能挨着你睡了,我的头发是干的,被你弄湿了,也很不舒服呢。
Sure想了想:好吧!我还是吹头发吧!妈妈,你可以讲个故事给我听吗?
妈妈:好呀!当然可以!
这个场景,还是使用了共情的方式。
首先接受孩子的感受,她正玩呢,不想被吹头发打断。
接下来,引出问题,引导孩子思考并作出选择。
(如果生硬地要求:不吹的话,不许枕小花枕头,也不许挨着妈妈。孩子一定很抵触,很反感。即使迫于压力屈服了,也是不痛快的。)
将话说到孩子心里去,也让孩子明白,她的行为会哪些后果,不强迫孩子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!
-----狮王辛巴A班sure妈妈Tina供稿